时速350公里的教育课:桂林理工大学支教老师孙鹏与山区少年的追风之旅
3月21日,G3742次高铁冲破钟山县的夜色。桂林理工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孙鹏牵着8岁男孩朗朗的手,完成了一场特殊的“期中考试”——这是支教倒计时第100天,语文成绩从40分跃升至85分的山里娃,终于见到了作文里写了二十三次的”会飞的大蛇”。
这个痴迷画汽车的孩子,直到去年冬天才在孙鹏的手机视频里认识高铁。当他把”火车长什么样子呀”写进期末作文时,支教老师孙鹏决定把奖励从笔记本换成真正的车票。
“穿过风的速度是呼呼的!”列车时速攀升至350公里时,朗朗的惊呼让邻座旅客会心一笑。这个从未出过县城的孩子,正用冻红的鼻尖紧贴车窗,看喀斯特峰林在晨光中流转成流动的水墨画。
解放桥第十九尊石狮见证了特殊的早读课。朗朗数完桥栏突然说:“《卢沟桥的狮子》说数不清,但我们数清了!”当游轮划破漓江的镜面,男孩指着波纹雀跃:”这是不是草书的水字?”
在靖江王城,这个总记不清朝代的孩子,指尖抚过“桂林山水甲天下”石刻时突然顿住:“它晒了六百年太阳,怎么比我的课本还新?”
正阳街卡丁车场记录着乡村少年的高光时刻。曾因口吃不敢举手发言的朗朗,在赛道发出破音呐喊,以0.01秒优势战胜支教老师。而桂林理工大学实验室里的三本手写笔记,则藏着大学生志愿者特别的祝福——每页空白处都画着火车简笔画。
“要读多少书才能让模型楼长出楼梯?”在建筑模型前,朗朗的问题让现场突然安静。透过穹顶倾泻的天光,孙鹏看见男孩瞳孔里跳动着两簇火苗:“等你来桂林理工大学读书那天,我们一起数。”
夜幕降临时,两江四湖的游船灯火倒映在朗朗攥着的爆米花桶里。“原来夜晚可以不关灯!”男孩把电影票根和象鼻山合影仔细夹好,背包里还装着要送给他妈妈的礼物:沾着桂花酥碎屑的王城砖石拓片。
返程列车上,朗朗的旧运动鞋依然沾着漓江水渍。不断后退的隧道灯光里,他突然说:“孙老师,回音壁其实没骗人——我在漓江边喊的话,桂工的教学楼都听见了。”
这个春天,孙鹏的办公桌琢磨新添了一幅手绘的《高铁穿山图》。画纸边缘有行歪斜的小字:“长大后,我要造会飞的教室,接孙老师来看山水。”